嘿,小面!

2014年2月25日 颜小兽

当中央电视台公布了中国十大面点时,一位曾来过重庆游玩的朋友无不遗憾地对我说,竟然没有小面。据说是因为小面缺乏文化内涵,故而落选。这个结果让许多重庆吃货略感失望,毕竟,现在来重庆的朋友,早餐我都会带去吃上一碗地道的小面。

在我心里,每一碗小面都带着重庆人所属的那份江湖气。

不信?且听我说来。

小面,从外地回渝,第一时间必吃选项。跨越千里,一碗小面可以消除疲惫,脚疼,重物,让我重新回到了重庆人的感觉。不夸口地说,提到小面,去问问老一辈的重庆人,任谁都可以给你说出个一二三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不错的,一千个人心中或许有三千种重庆小面。

先说小面种类,水叶子面,干面,挂面。宽的还是细的?扁的还是圆的?都有考究!不同种类的面条决定了这碗小面的基本属性。其次,小面作料,这是最重要的自然也最富神秘感。研究好此条,月入三万块不是梦想。盐,酱油,醋,姜水,蒜水,油,辣椒,花椒,榨菜,葱,黄豆粒,这些大致是标配,若自家顶配还需得老干妈,猪油,麻油。比例最为关键,多一分,或辣,或咸,一味抢占压榨了其他味道,成了败笔。少一分,口味寡淡,失了味觉刺激,亦成败笔。因而,一位好的小面师傅,定是眼明手快的师傅。其三,煮面是考究活儿。点面前,你得说明吃的软硬,干馏还是汤面。接下来就看煮面师傅的表演了。水沸,只见师傅随手那么一抓,不管你是要二两三两或四两,也不管你是一个两个三个人,统统正好那么多,一把丢入,潇洒。接下来便是打作料,人少时,师傅会哼哼小曲儿,慢悠悠地打上一个作料,这遇上班高峰期,便是另一番光景了。师傅左手执三碗,右手飞快从一种调料中跳到三个碗中,不偏不倚,一视同仁。等到作料好了,加一勺热水,又抓上一把时令蔬菜(冬天有生菜和莴尖两种选择,夏天就一定是空心菜没跑),用长筷捞上几下,甩入碗中。稍歇那么一口气啊,这面就算好了。这时极讲究挑面的技巧和速度。剩下的面还在锅里游着呢,能不快点儿?挑上的面不快点儿端过去,不怕糊成一面团儿?只见得师傅两手一高一低,手那么一挑一放,面已安然入碗。搭配青翠嫩叶,好生欢喜。听得老板粗声喊话:“哪个的小面?” 点面者无不伸颈对答:“勒点的!勒点的!”

传统的经典小面,地点一定小。小到什么境界呢?一面摊,一四方桌,四长条凳。重庆人喜味,只要味道好,许多条件均可忽略。譬如老板的脾气,譬如吃饭的环境。据了解,重庆小面二十强的老板都极具个性,爱吃吃,不吃拉倒。嫌等待时间长,没人招呼?请找别家。透露着一股子码头江湖习气。在重庆,开着宝马在路边吃小面,绝不稀奇。的哥和宝马车主同坐小板凳吃小面,也绝不丢人。吃的,是那一分味道。在小面师傅眼里,都是食客,无任何分别。吃完,上班上学,各自归队。

有两件关于小面的事,记得很清楚。其一是大学时期,带外地同学吃小面。同学来自山西,喜面食,每每同吃饭,总点上一碗面。羊肉汤面,牛肉汤面,番茄鸡蛋面。我就奇怪问她,为何不试试小面?她非常正经地说,面不加肉,一定不好吃,这是定律。反复劝说无效。一天,直接带同学到了地道的小面摊,来上一碗。我大快朵颐时,她将信将疑;待我心满意足时,终见她大快朵颐。之后,放寒假,我俩聊天,她总说,这样的天气,来上一碗小面,该是多么惬意。

另一件事,是从西安回来,八月。前一天夜爬华山,16小时,大腿小腿都在颤抖,走一步都是熬。下火车前,我就想,下车直接回家。可吃了几天麻酱总是觉得缺点什么。于是在下火车前,我做了一个决定。故事的发展是我在正午阳光负重下走了二十分钟,来到一个小面摊。“老板,二两小面!!” 泛着油红的汤底,空心菜的嫩绿,面条的滑实,那是北方的面食不可比拟的。北方的面条好吃?我们吃的是作料!倒上三口醋,喝下剩余的汤。心满意足。身心均归家。

异乡异地,能吃到地道家乡风味,就是福气。而对于重庆人的我来说,一碗小面,足矣。

来自厨友 “红心闪闪小蜜蜂” 投稿( 她的下厨房主页
图片来自:大花花西瓜瓜
下载下厨房移动客户端,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。